《我、爷爷和煤油灯》你还记得多少童年故事?
静平诚谦
灯在生活中是再平常不过的物品。以至于我们视而不见,往往忽视它的存在。事实上,它一直伴随着我们,过去,现在,将来。时光荏苒,变迁了许多形态,历经了许多故事,但真正让我记忆犹深的是用过的煤油灯,想起它,亦想起了爷爷的点点滴滴值得回味的瞬间。
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80后的成长的那个年代,对于皖北农村来说,各方面还比较落后,洋火、洋油、洋胰子、洋锹,洋车子,甚至还洋葱、洋蒜……这些都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的最耳熟能详的名称,这其中所谓的洋油,也就是现在的煤油。对于老家农村来说,煤油的主要作用就是晚上点灯照明的燃料。
因为家中贫困,小学期间,家里没有用上电,更不用说是电视、电风扇、电话这些东西。印象中小学课本里有一课如金石般铭刻于心,“电灯、电话、电视机,有了电,多方便,它的好处说不完!”。对于我来说,家里能用上电灯,曾是儿时最大的一个期盼,看到街上以及别人家用上了电,便只落得个羡慕的份,貌似富丽堂皇、灯光璀璨一如皇宫,毫不夸张——那时甚至以为,有了电,有了电器,就是实现了现代化。
事实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我成长的阶段,在那个家里没电的时光里,煤油灯,不仅带来了光亮,而且成了那个懵懂少年让黑夜不再孤单、让夜晚不再恐慌的灯神,仿佛是传说中的阿拉丁神灯。
说是煤油灯,其实那是一个简陋的器具。先前都是爷爷做的。后来我清楚地记得在二年级时做了第一盏煤油灯,对我来说,可以说一生中第一个极其重要的发明创造。先是托爷爷从药店里讨一个大小约7-8公分高、3-4公分直径的食母生瓶子,这样刚好可以用一只小手握住,用作做煤油灯的主要部件。有了这个,便在瓶盖上打个孔,然后拿用完牙膏的壳剪开,将铝牙膏皮卷成筒状,中间穿上用破棉布剪成条状的灯芯,再用铁丝做个挂钩,一盏煤油灯便做成了。灯芯若是的确良或者是其他化纤用品是不行的,容易碳化,浸润效果也没有棉的好。看着自已做的煤油灯,自已用它来学习,就如一个好朋友,全家用它来照明,心里甭提多高兴、多有成就感。当然,自那以后,我也喜欢上了动手捣鼓,洋火枪、撞枪、自制小刀……呵,那个没有玩具的年代,几乎成了我娱乐的全部,当然也锻炼了小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动脑思维,也赢得了不少小伙伴相互切磋的机会。
煤油,也是个奢侈的东西呢!印象中也只是爷爷负责买煤油,说起来,直到我读三、四年级左右还是用油票,及至后来不用油票了,大概买700毫升左右的煤油要用2块钱左右。爷爷常说,“煤油很贵的,要省着点用”。还倒不是真的爷爷抠门---1987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学费也才只有8元钱,一个橡皮2分、一个本子1角、一支铅笔5分……2块钱,确实并不是随便说化就化的,那个年代,养猪为过年、养鸡为化钱、养牛为耕田,一件衣服,往往也曾经历过缝缝补补又一年的日子。2元钱的煤油,真的可以为一家人带来1个多月的光亮,当然,到了晚上,我是用油大户,除了我,几乎还是我,好在那时课外书也不多,作业也简单,通常只加班到8-9点就可以完成作业了。否则,煤油钱都开支不起呢?不过每逢到考试时,都要加班冲刺一下,甚至大部分时间,考试前两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了,点着煤油灯,又复习巩固一番。
有一句话,让我记在心里许多年不能搁置,爷爷经常在我晚上看书时说,“白天不好好看书,晚上看书不浪费油吗!”我那时只当做没听见,但心里是极其怨他的。现在想想,其实爷爷不唯只劳叨这些,诸如“从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人勤地不懒”“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爷爷因为时代原因读书不多,还没有奶奶有文化,但是他爱学习,看到书、报纸都要翻了又翻,好像都要把他记大脑子里才罢休。他听到别人讲故事,有文化演出,一定要去看的,回来后也能悟出不少道理。老年时,爷爷又读起《菜根谭》《三字经》《百家姓》这些东西,心情变得达观许多,和我也沟通畅快起来。在我以为,“活到老,学到老”,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这句话在爷爷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爷爷看我努力,成绩也很好,后来也不再说什么了,只要是看书,煤油灯就大胆用好了。后来,没有了爷爷的劳叨,身上反而滋生出不少惰性出来。
关于煤油灯,还有着难忘的颇为惊险的经历。有一次,因为看书太迟疲倦的缘故,不小心打翻了煤油灯,接着煤油灯火点着了被子。幸运的是,母亲及时赶到,因为都是老棉絮不易燃烧,加上发现的早,就烧了一只角。母亲没有责怪我太多,只说下次一定要注意了。可能冥冥之中是灯神在保护着我呢。那次经历,真的是非常神奇也是非常幸运的。爷爷是追求完美的人,凡事都认真细心,也许在潜移默化中我那时乃至全家都是细心的,以至于神明佑护,方能及时化险为夷,也许,那灯,就是爷爷的化身,给我光明,给我提醒,给我希望。
在小学的时光里,我几乎是用煤油灯完成课后学习的。那如枣般大小的灯光距离三尺远就看不见字了,但是,它确实在我心里是最闪亮的光和热,那里面有光,有热,有力量,有希望,伴随着煤油灯,我读完了小学。“那个贫家少年,或伏案苦读、或低头计算、或床头吟诵”,以至多年以后每读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谓“阑珊”总觉得再没有比那种更贴切,更让我有切身体会的,就是那种境界,那阑珊的灯、那阑珊的光、那阑珊的我……
虽然,没有太多课外书,也没有现在的所谓的经典,仅偶尔借过同学的三本书,一本是《格林童话》,一本是《阿凡提的故事》、一本是《木偶奇遇记》,还有一本是三年级时语文老师高增伦老师给的蓝皮作文,像课本一样,我读了又读,悉数记在心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课本上的东西几乎是滚瓜烂熟于心,考试成绩自然不在话下,那个年代,那个地区,好像大家都没太多课外书好读。
这样的一盏煤油灯通常可以用1到两年,到后来家庭条件稍好些,会制作2-3盏煤油灯,再后来爷爷曾经给我买过一盏玻璃灯,哑铃状的身形,带个灯罩,只是不耐用,印象中后来掉在地上摔坏了,还有一次买过马灯,也没有用太长时间,还是那个自制的煤油灯经用,自已动手做的东西,用起来也亲切许多。直到后来,上了初中,家里用上了白炽灯……爷爷老年看书时,也是用我给他制作的煤油灯,他老年热爱学习。
煤油灯,对当今物质文化生活极度丰富的城里人,尤其是90后,甚至一些85后,80后都很陌生。但于我确是那样的熟悉,那是一个时代符号,也是我的一个符号!煤油灯,对于我来说,让我忆及那个“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少年时代;让我想起爷爷“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晚年生活。
而立已过十余载,却迎来一度困惑。在一番止定之后,方觉学习不够,人生修养差距不小,及至静下心来作些详细思考,在回望初心中,又经常忆及那个少年,在那如豆的煤油灯下读书,想起爷爷对我的点滴,我、爷爷和煤油灯的故事,常油然而生致心头一热:生于贫家,自当勤苦,不求达贵,但求豁达,心中不免又敞亮些。
年方四十,当壮而好学,亦可如日中之光,倘若真能如爷爷一样,早悟早透,知行合一,再具些那煤油灯下苦读和乐读的精神,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料想心胸与修养可再升至一番境界。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