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在线 | 八婺诗联 |
2024-06-15
竹韵清廉 宏扬正气

剑南
3846
10
竹韵清廉 宏扬正气
周光华
文学艺术的“境界”,将内在的品质,升华为永恒之美。竹以其虚心直节,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而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三国魏正始年间,有“竹林七贤”,常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的竹林中聚会,以竹为伴,展现清雅脱俗的生活态度。东晋王徽之喜欢像竹林隐士一样笑傲风月,以其对竹的独特钟情而闻名,他曾暂住空宅,令家人种竹,并声称“何可一日无此君”。唐代诗人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以及杜甫,以竹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描绘竹的清幽高洁之美诗作。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不仅爱竹,还创作了许多咏竹的诗词,表达竹的清廉高洁形象。竹经冬不凋,“清高而有节,宁折不屈,开怀大度”,谓“岁寒三友”之一。据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云:“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清代画家郑板桥,以画竹闻名,其作品展现出坚贞不屈的品格。博览古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词书画艺术手法表达竹韵清廉,宏扬正气的特色。
竹坚韧不拔,虚怀若谷,欣欣向荣,千百年来的赞誉成为贤人志士的喜爱。文人赋予竹的个性刚正不阿,挺拔形象;四季常青,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清净素雅,象征着清廉无私的品质;凌霜傲雪,象征着不屈不挠的气节。正因为竹的澹泊寡欲,成为文人钟情的对象。从古至今文人贤士推崇竹的高尚品格,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竹文化,并向各个阶层不断传播。经历朝历代的积淀,竹的文明在国人心中树立地位。同时,竹的气节正好符合追求隐逸的人们,淡泊名利的情怀,自然喜爱得无可复加。
竹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出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竹集百家文人的赞誉于一身,以普通植物的身份成了笔下安然自若,亭亭玉立,宛如潇洒风度的君子。而君子作为人们共同追求的做人行事的标准,其挺拔、常青、有节的特点正好是君子的品行。由于竹与君子的品行相通,因此得以受文人贤士的偏爱。这份偏爱都是共性,还是竹本身的君子之风,自然而然就成为文人贤士的宠儿,纷纷以此自比,表达对完美品格的不懈执着。
不难发现,中国历代文人所追求的高风亮节正是竹的风骨,更是为国效力的凌云壮志。这不仅是固以树德、直以立身的道德修养,而挺拔之姿,是潇洒不羁的精神寄托。笔者有诗赞曰:《咏竹》岁寒结友共追寻,留取空山涤俗襟。绿叶生香皆劲节,高竿挺秀总虚心。经霜傲雪流疏影,带月随风奏雅音。景胜欣逢幽谷暖,时和喜见翠篁深。
廉与贪就像善与恶、美与丑对立存在,自古以来从未离开人们的视线。北宋有清官包拯,不畏权贵,执法严峻,不徇私情,清正廉明,令行禁止,一生清廉简朴,对贪赃枉法深恶痛绝。清代有富可敌国的贪官和珅,贪得无厌,终将自食恶果,落得人生可悲下场。人若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胸怀坦荡,夜半敲门心不惊。为此,人民歌颂清廉,唾弃腐败,期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以竹的品质阐释人格,倡导诚信,向善求真,树立新风,宏扬正气。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