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在线 | 八婺诗联 |
02-13
小窑上村赋

剑南
1473
11
小窑上村赋
周光华
出婺州城,越通济桥,向东南行二十里许,有村曰小窑上。其村近倚铜山,毗邻武义江,山水环抱,宛若天然水墨丹青,诸般景致,呈天造之胜景。
此村,周氏一族,于斯繁衍栖息。周氏之始祖,可溯至后稷,为周族之肇基者,其勋业传于后世。历十二代递嬗,至于古公亶父,率其族人徙居岐山周原,创周之雏形。继而,周文王迁都丰邑,在位五十载,拓周日益强盛。其子周武王,一举覆商,定都镐京,遂启周朝之盛,周氏自此为名门望族。此后数十代变迁,周氏族人辗转多地。逮至敦颐公迁于浔阳,家族之发展,再启新章。敦颐公次子周焘之六世孙旭成公,卜居宁波鄞县大腰坳口村,为鄞县周氏之先祖。岁月迁延,八世之后,永金公徙至金邑,于铜山之麓小窑上村,落地生根,而为铜山周氏之始迁祖。自此,周氏族人,于此开枝散叶,初以烧窑为业,熊熊窑火,既煅精美之陶器,亦燃家族发展之期冀。后渐转耕读传家,悠悠四百余载,书香与烟火之气,交融于此。
至若小窑上村之春,乃繁花盛开也。村中之杏树,若为春所醒之精灵,一夕之间,繁花满树。粉嫩花瓣,于微风中轻颤,似诉丰年之喜。季春之际,杏花香气,漫溢全村,紫燕穿梭花丛,其欢快啼鸣,增村子之生机。于此同时,村东麓之杜鹃,亦争奇斗艳,红若烈火,粉似绮霞,白如瑞雪,漫山遍野而绽,妆点山坡,如诗如画。置身其间,仿若步入梦幻之境,花香、鸟鸣、暖阳,皆令人沉醉。
村中有一独特景致,曰缸笆墙。其由片片陶片,精心垒砌而成,看似随意,实蕴艺术之感。此陶片,为昔日烧窑之次品,或因岁月沉淀之陶器为材,经村民巧思匠心,化为别具一格之景。阳光倾洒其上,陶片色彩愈显明艳,红、蓝、绿诸色,交织相映,似在诉说村子之过往。游子归来,初见此墙,心中常涌暖流,视其为非遗之宝,犹无声之挚友,守望村子,亦守望游子之归期。
村头之古樟,为村子之守望者。其高大挺拔,枝叶扶苏,若巨硕之绿伞,为村子遮风蔽雨。三百余年前,有慈母于树下,目送其子踏上求学之路。今岁月流转,慈母之影已远,然古樟依然静立于此,见证村子之变迁。夏日午后,老人于古樟下乘凉,手摇蒲扇,叙村子之事。孩童则于旁嬉戏玩耍,笑声回荡于村子之隅。
循村向北行,可见一片荷塘。夏日之荷塘,乃荷花之舞台。荷叶田田,如碧色大圆盘。荷花自其间挺出,或花瓣尽展,露嫩黄之小莲蓬;或尚为花骨朵,饱胀欲裂之态。微风拂过,荷花与荷叶翩然起舞,空气中漫溢淡淡荷香。傍晚时分,夕阳余晖洒于荷塘,满塘皆染金黄之色,其美令人叹绝。
村旁有铜山寺,此古寺历史悠久,虽经风雨,犹具庄严之气。寺内佛像,庄严肃穆,香烟袅袅。清晨,初阳洒于寺庙之顶,僧众始一日之修行。其诵经之声,回荡山间,似诉岁月之沧桑与宁静。每至初一、十五,附近村民咸至寺中,上香祈福,祈家人平安、五谷丰登。于此间,尘世喧嚣隔绝在外,唯余内心之宁静平和。
铜山之双峰,为村子之天然屏障。雪霁初晴之时,山峰积雪未融,于阳光照耀下,晶莹闪烁。山腰云雾缭绕,宛如梦幻。山坡之上,牛羊悠然食草,其叫声为宁静山林添几分生机。傍晚,夕阳西下,余晖染山峰为橙红,全景美如画卷。
小窑上村,若为时光所遗之世外桃源。此间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简约而幸福之生活。彼等传承先辈之智慧与勤劳,守护斯土之宁静美好。无论古老之周氏家族,抑或诗意之自然风光,皆令人心生眷恋。或此即故乡之魅力,无论行多远,心中总有牵挂,念此片土地,念此地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