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有道 |
03-13
两会观察!定融产品“断供潮”席卷市场,三大原因曝光,投资者何去何从?

理财小哥
7217
0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金融圈却掀起一场“定融产品荒”风暴。近期,川渝地区城投定融产品发行量锐减,部分区域甚至半年未发新标,重庆某产品上线30秒即被“秒光”。这场突如其来的“资产荒”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策逻辑与市场变局?
一、政策“紧箍咒”下,定融产品被迫“瘦身”
2024年中央“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后,监管层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管控持续加码。川渝地区作为债务化解重点区域,通过再融资债券置换高息债务,直接导致定融等非标融资渠道被“掐断”。更关键的是,2018年资管新规的“余波”仍在发酵:
- 刚性兑付打破:政府融资平台虽背靠国企信用,但资管新规明确要求净值化管理,投资者需自担风险,市场信心受挫。
- 发行门槛抬高:监管部门强化对发行主体资质、资金用途的审核,部分弱资质城投平台因评级低、融资成本高被拒之门外。
数据触目惊心:2025年开年,四川多地已半年未发新产品,重庆部分区域提前兑付存量定融,市场供给严重不足。
二、供需失衡:资金“淤积”与优质资产“稀缺”
在银行理财收益跌破2%、股市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投资者对高收益定融产品的需求激增。然而,“资产荒”本质是“优质资产荒”:
- 供给端收缩:2025年城投债到期规模达4.1万亿,但新发高息定融锐减,票面利率普遍降至2%-3%,定融等非标产品供给进一步减少。
- 需求端狂热:资金集中追逐有限的高收益资产,重庆某定融产品因7%-8%的稳定收益被“秒光”,甚至催生“代抢”灰色产业链。
风险暗流涌动:弱区域城投平台(如四川区县级平台)再融资风险上升,部分产品因估值偏高或流动性不足面临违约压力。
三、国企转型阵痛:定融产品“变形记”
传统定融产品因监管收紧逐渐淡出市场,国企融资被迫“另辟蹊径”:
- 融资工具“变形”:金交所备案暂停后,国企转向债权计划、资产证券化等合规工具,但这类产品往往期限长、门槛高,难以满足短期融资需求。
- 市场化转型阵痛:川渝城投平台数量多、评级偏低(以AA级为主),融资成本高企,叠加“退平台”进程加速,部分弱资质平台被迫退出定融市场。
投资者启示:需警惕“伪定融”产品,优先选择有财政支持或债务置换计划的强区域平台。
两会前瞻:定融市场将走向何方?
两会期间,关于“规范非标融资”“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讨论热度飙升。业内预测:
1. 监管或现“柔性操作”: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国企通过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等创新工具融资,缓解短期资金压力。
2. 市场分化加剧:成都、重庆主城等核心区域定融产品或成“避险港湾”,而弱区域高息产品风险需警惕。
3. 投资者教育升级:政策明确要求加强信息披露,投资者需从“刚兑信仰”转向理性评估信用风险与政策风险。
结语:
定融产品的“断供潮”既是政策调控的必然结果,也折射出市场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化转型的阵痛。对投资者而言,两会期间的政策风向标至关重要——在追逐收益的同时,更需擦亮双眼,避开“伪创新”与“高风险”陷阱。毕竟,“稳赚不赔”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
一、政策“紧箍咒”下,定融产品被迫“瘦身”
2024年中央“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后,监管层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管控持续加码。川渝地区作为债务化解重点区域,通过再融资债券置换高息债务,直接导致定融等非标融资渠道被“掐断”。更关键的是,2018年资管新规的“余波”仍在发酵:
- 刚性兑付打破:政府融资平台虽背靠国企信用,但资管新规明确要求净值化管理,投资者需自担风险,市场信心受挫。
- 发行门槛抬高:监管部门强化对发行主体资质、资金用途的审核,部分弱资质城投平台因评级低、融资成本高被拒之门外。
数据触目惊心:2025年开年,四川多地已半年未发新产品,重庆部分区域提前兑付存量定融,市场供给严重不足。
二、供需失衡:资金“淤积”与优质资产“稀缺”
在银行理财收益跌破2%、股市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投资者对高收益定融产品的需求激增。然而,“资产荒”本质是“优质资产荒”:
- 供给端收缩:2025年城投债到期规模达4.1万亿,但新发高息定融锐减,票面利率普遍降至2%-3%,定融等非标产品供给进一步减少。
- 需求端狂热:资金集中追逐有限的高收益资产,重庆某定融产品因7%-8%的稳定收益被“秒光”,甚至催生“代抢”灰色产业链。
风险暗流涌动:弱区域城投平台(如四川区县级平台)再融资风险上升,部分产品因估值偏高或流动性不足面临违约压力。
三、国企转型阵痛:定融产品“变形记”
传统定融产品因监管收紧逐渐淡出市场,国企融资被迫“另辟蹊径”:
- 融资工具“变形”:金交所备案暂停后,国企转向债权计划、资产证券化等合规工具,但这类产品往往期限长、门槛高,难以满足短期融资需求。
- 市场化转型阵痛:川渝城投平台数量多、评级偏低(以AA级为主),融资成本高企,叠加“退平台”进程加速,部分弱资质平台被迫退出定融市场。
投资者启示:需警惕“伪定融”产品,优先选择有财政支持或债务置换计划的强区域平台。
两会前瞻:定融市场将走向何方?
两会期间,关于“规范非标融资”“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讨论热度飙升。业内预测:
1. 监管或现“柔性操作”: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国企通过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等创新工具融资,缓解短期资金压力。
2. 市场分化加剧:成都、重庆主城等核心区域定融产品或成“避险港湾”,而弱区域高息产品风险需警惕。
3. 投资者教育升级:政策明确要求加强信息披露,投资者需从“刚兑信仰”转向理性评估信用风险与政策风险。
结语:
定融产品的“断供潮”既是政策调控的必然结果,也折射出市场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化转型的阵痛。对投资者而言,两会期间的政策风向标至关重要——在追逐收益的同时,更需擦亮双眼,避开“伪创新”与“高风险”陷阱。毕竟,“稳赚不赔”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