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八婺楹联 感悟传统美德
周光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庚子年初,从《金华历代廉政文化诗联集萃》撰稿中,有幸欣赏了本市二百多首廉政文化古诗词与楹联。古往今来,金华历代文人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诗词、楹联,笔者将其中本人选稿的四副楹联与读者共飨。
题官清岭联
清·李品方
碧血滴青山,天留子在;
丹心明日月,人说官清。
《作者简介》李品芳(1799—1881年)是明清两代官衔最高的东阳人,道光1839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两次担任云南学政,光绪己卯(1879年)科重宴鹿鸣,诰授光禄大夫,赏加头品顶戴。
官清岭得名则缘于一位清官,汉末兴平二年(195年)东阳置县1800余年来,唯一一位舍身取义,殉职于任上的县令张潮。张潮时已仕至礼部尚书,其家族虽旺盛,但国运衰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五代十国之乱已初显端倪,年近古稀方获任县令。
奈何值此乱世,位处浙江腹地的东阳县自难偏安一隅,台温沿海魔寇经常入境乘乱劫掠扰民时有发生。张潮公到任两年后,其中一次抗魔擒获渠魁,绑赴刑场斩首告捷。孰料事隔三年,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复仇心切的魔寇再次聚众犯境。面对强敌,张潮本可暂避锋芒,收拾细软携家眷弃城而避,但张潮公不愧为有担当的能臣良吏,却率兵勇家丁八十余人,再登魔寇必经山岭拒敌,“以仁者之勇,与寇交战。长公子天贤以骁勇之技为父摧锋,众寡不敌,父子阵亡”。
张潮清廉惠政,御寇殉职,民怀其德,后世虔敬。时隔不久,父子御寇身殉之山即被称为官清岭沿袭至今。 清中晚期官居二品的东阳名宦李品芳以楹联一副镌刻于岭顶凉亭石柱之上:“碧血滴青山,天留子在;丹心明日月,人说官清。”区区十八字,道尽后人心中感怀之情。
作者运用“碧血滴青山”借景抒情法,先将官清岭的景物与御寇殉职有深切的感受相联系,把碧血滴青山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天留子在”融景于情,指张潮幼子跳进荷塘,躲过劫难。毋庸置疑,通过景物描写,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各种景物也染上了人的主观情感的色彩。“丹心明日月,人说官清。”赋予事物的主观想象,包括由事物引起情感联想,使景和情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题太平楼
宋·黄中辅
快磨三尺剑;
欲斩佞臣头。
《作者简介》黄中辅(1110—1187年)字槐卿,晚号细高居士。是抗金名将宗泽的外甥。义乌县城东隅金山岭顶人。祖父景圭,金吾卫上将军,居浦阳(今浦江)。父琳,迁居义乌。黄中辅赤诚爱国,忠奸分明,祟尚气节,不为苟合。时秦桧祸国,诬害忠良岳飞、奸谋得逞后在杭州谬建“太平楼”,黄中辅奋笔题《满庭芳》词于楼内壁上。其中上述二句,一时遍地传颂,并作楹联使用。 此联借物喻义,以“磨剑”入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百炼成钢的利剑,以刚强之性,“欲斩佞臣头”。此联咏物而喻志,表现了作者的刚直之性、铿锵有力、正气凛然,欲为朝廷铲除奸佞抱负。 作者以剑为描写对象,是本身的思想写照,着墨不多,与读者共鸣,具有无穷的转折之妙。下联主旨明确,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自然妥帖,也是这副联的鲜明特点。 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抨击封建社会丧失公正廉明,因而成为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名篇,是一副神形兼备的咏物联。
无题
民国·傅亦僧
金书玉简归天地;
素业清风及子孙。
傅亦僧(1885—1952年),男,字梦豪,侠生,号佛庵。义乌佛堂雅西村人。早年随孙中山,1913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二任国会议员。1923年曾任曹锟总统的顾问、会议员(猪仔议员)之议长。1942年发起组织抗日武装“义乌南区联防办事处”并肩挑主任一职,是一位爱国的民主绅士。
傅亦僧的人生旅途中曾经与笔墨为伴,以书法和写作涵养人生,1911年,由蒋洗凡介绍入南社。当时南社是辛亥革命的文化阵地,其发起人是柳亚子等,时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盛誉。南社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借诗词酬唱会友,提倡民族气节,发扬爱国民主思想,大造革命舆论,揭露帝国主义野心,抨击清朝统治的腐败无能,因而吸引了一大批爱国文人入会。
“金书玉简归天地”,其金书:指用金简刻写或金泥书写的文字。指道教或佛教之经典。指法律条文。指天神的诏书。玉简,谓玉质的简札。通常是指道家的符箓。北齐的樊逊《释道教对》记载“至若玉简金书,神经秘录……皆是凭虚之说。” 唐代韦渠牟 《步虚词》也有记载:“玉简真人降,金书道箓通。可以看出,在古代玉简的级别相对比较高。再次是太上老君金书内序中写道:“其文秘在三清金阙及诸山仙洞,并金书玉简,仙童仙女焚香侍卫,下界至大劫交运,天地归尽……”首联好似贝叶灵文,无声之形,以待读者觉悟。
素业为清白的操守。《三国志·魏志·徐邈胡质等传论》:“徐邈清尚弘通,胡质素业贞粹……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晋书·陆纳传》:“汝不能光益父叔,乃復秽我素业耶!”唐刘长卿《哭陈歙州》“千秋万古葬平原,素业清风及子孙。”《隋书·张煚传》:“周代公卿,类多武将,唯羡以素业自通,甚为当时所重。”明高叔嗣《再调考功作》“惟当寻素业,归卧守荆柴。”
清风主要表述为清惠的风。《文选·张衡<东京赋>》:“清风协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薛综注:“清惠之风,同于天德。”晋夏侯湛《三国名臣序赞》:“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子孙为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
此联特有的气质,以景物描绘为依托,表现意蕴深远的哲理。写得新颖、曲折、含蓄而隽永。通过整体把握,多点透视,方能越一管之窥,才能全盘把握意境。这也是引人深思的规避了纯粹的抽象说理,使读者可以从具有可感的形象中对生活的感悟产生联想,品味哲理。
作者的表现手法是通过联想,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想象是在已有观念基础上,经过推断、创造出新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内涵,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了染力。
竹书联
清·郭宝琮
竹虽焚,难毁其节;
玉可碎,不改其白。
郭宝琮(1867—1945年)享年79岁,婺城区竹马乡郭店村人。郭宝琮不仅是诗人,而且擅长书法。他著有诗集《古愚庐吟草》,清光绪廿二年立的《重建宝婺观八咏楼碑记》和在金华三清宫内的《重建三清宫全庙之碑记》中的碑额便是他的手迹;在罗店镇玲珑岩村发现的“集新堂”匾以及在另处发现的于民国三年八月所书的“餘慶堂”匾,都是他的墨宝。
据《郭氏宗谱》记载,郭氏系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后裔,书香门第,德泽乡梓。郭宝琮的楹联蕴含魅力,感悟颇深。上联“竹虽焚,难毁其节”,以焚竹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竹似贤,竹以固本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竹之美德,建善不拔,中立不倚,砥砺而行,夷险一致,虽焚难毁其节。
下联“玉可碎,不改其白。”作者以碎玉不改其白喻贤人气节,为人之清白、高洁的意象。表达了其仰慕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的品质。玉碎其白,细致入微,流露隐忧,抒发感慨,真情动人。
此联托物言志,语言朴素,不事雕琢,行文流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悲愤的情感。表达委婉,风物鲜明,情绪冷静,怨而不怒,曲折达意,忠贞不渝,满腹经纶,清政廉明,有为而作。
表现手法主要突出事物“竹虽焚”用“难毁其节”来陪衬、对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衬托。衬托是对描述对象采用的间接表现手法是通过“玉可碎,不改其白。”从侧面形容、宣染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提高楹联的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楹联在中国源远流长,百卉千葩,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中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语言发展的奉献。历代楹联与中华传统美德密切融合,如上所述,一是人说清官,勤政为民,体现了县令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二是精忠报国是奠定道德人格的基础,秉公执法以晓人处世哲理。三是为社会确立伦理道德规范,又是先辈们领悟人生真谛对后人修德学问的教诲。四是论持躬存养、论敦品处事、论持家及物,每一副给人以美学之享受。
重塑社会价值体系,以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贯切落实“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必须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中吸取有益营养,重塑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与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