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骂圣”《罗刹海市》

罗刹海市的骂
《罗刹海市》曾经风靡网络。更有各种翻唱,甚至英语版、韩语版的《罗刹海市》一一登场。着实让这世界热闹了一番。
不说旋律,不说音色,罗刹海市的歌词确有冲击力,那歌词到底多厚多重?才会如此翻江倒海。恕我眼拙,实在看不出什么醍醐灌顶的微言大义。说老实话,只觉得通篇就是一个字:骂。《说文》:“骂,詈也。”詈字的下面是一个言字,我的理解,所谓骂,就是采用虚拟、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或干脆直抒胸臆,以语言为载体,对受方进行污化。而《罗刹海市》不仅红口白牙地口吐莲花,还裹着有板有眼的长调高腔,让这骂品,上了台阶。
粗涉骂史,骂得最讲究的当数祢衡的“六浊”, 这个谁都不买账的大名士,开骂如同赋章,对仗工稳,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 把个曹阿瞒骂了个狗血喷头,成就了一齣大戏,叫做《击鼓骂曹》;骂得有点曲艺化的是《水浒》里拼命三郎石秀骂梁中书,听起来犹如绕口令: “我骂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骂得最赤裸裸的是《红楼梦》焦大骂宁国府诸君: ““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落得塞一嘴马粪的下场;当然了,更熟悉的还是乡骂,我们村里有个婆婆,一旦和人拌嘴吵架,骂词成套成统:“倒家门死光天火烧光白蒙起底翻转屋基种茄秧”,当真是鸡犬不留,玉石俱焚。
《罗刹海市》之駡,别有一功,既非村野夯俗,也不算五荤全开,更不是八股酸文,这“罗骂”全套江湖老炮加坊间俚语,只露一点因头,隐下阴损终端,让听者自己去揣摩,堪称“骂圣”:“叉杆儿”“老粉嘴”、“勾栏”、公公”“半扇门”、黄蜂尾上针……一众行话切口,像是越嚼越辣的朝天椒,开骂的主留着茬,听骂的却只觉痛快,管它是文嗨嗨还是武嗨嗨还是十三嗨,又不是听歌,咱家是听骂来的。
罗刹海市是在骂谁这我不管,一曲江湖嗨嗨腔,刚出来几天就听说点击已到80亿,如果换作钞票,80亿可以买下一整个豪华住宅区,为何有那么多主喜欢听骂声?世上那么多种声音:欢声、赞声,叹声,呢喃情话、龙吟鸟啼、黄钟大吕、梵音佛曲、有哪一种能像罗刹的骂声那样在几天之内获80亿次聆听?难道平时能听到的骂声实在太少?,我想也不对,就算我这样的小市民,一天下来,至少也有十几次“国骂”脱口而出,可见世间骂声并不稀缺。莫非凡人之骂都未达到入骨三分剜肝掏肛撬寡妇门掘绝户坟的刻毒,才成就这刀某人的大红大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