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干村《八景诗》

南干村,位于仙霞岭余脉,处东西丘林与平川之地也。距金华市婺城区东南15里,隶属于雅畈镇,辖沐尘塘、田畈中央、塘表、新屋头、上塘西、下塘西6个自然村。村民姓氏,多为何、叶、傅、邹、陈、杨、周、王、赵、夏、章、杜、张、曹、朱、贾、尹、倪、金、李等。据《金华社坛头何氏宗谱卷之四》纪裁,三府君绳祖(1432年1月16日至1502年12月18日),字传芳,号异川,于明泰年间从上河街迁居社坛头村,为何氏一世,公之后裔迁徙南干村为始祖,择地居住,薪火相传,迄今500多年。据《金华叶氏宗谱》记载,雅畈叶氏敬甫公之九世孙德现,生于明朝(公元1399年11月28日至1465年1月28日),迁徙田畈中央村,卜地而居,繁衍生息,为叶氏始祖,迄今500多年。
南干村,经山谷宛延而出,豁然开朗,恰似桃源再现。方至,遥见田园雅居,碧野无垠,与楼宇相依,晚霞倾洒,余晖熠熠,若金纱披覆。稻浪随风荡漾,空气清新,满屋馨香。旁有溪流潺潺,其声清越,如珠落玉盘。春雨绵绵之际,倚枕静听,仿若天籁,伴人入眠。清晨,临门而出,莺歌燕舞,更见繁花灼灼,粉红相间,绽于枝头,娇俏动人。见黎民荷犁陇亩,于田间劳作,辛勤播种;暮归,家人围坐,把酒言欢,畅聊桑麻之属,烟火气息,暖人心扉。此间光阴,缓缓流淌,传递着内心安宁之曲。寻得心灵归处,情境怡然,令人陶醉。记此美好,愿岁月悠然,长留心间,安度岁华。
昔有,南干完小,后历经更名,曰华南社校,又曰华南乡校,此为知识渊薮,梦想之摇篮。每至晨曦,曙光初照,常闻校园书声,其朗朗之声,轰然回荡,犹如黄钟大吕,奏响青春奋进磅礴乐章。莘莘学子,奋棹于浩渺学海,以仁德为本,立诚志于心胸。珍惜寸阴,笃学不辍,勤勉寒窗。其毕业之校友,投身仕途者,有三人担任正处级市长、人大主任、市级局长;更有多人担任县局级局长、科长、副科长职务;投身警界者,立功受奖者大有人在;躬耕教坛者,有荣膺市教育局招生办主任、县级校长之职;投身商界者,有坐拥亿万家财之乡贤;亦有矢志从军报国之士,且有出国留学深造,更有潜心钻研、著书立说之专家学者。彼辈皆志存高远,心怀天下,如鹏展翅,扶摇而上,大展宏图。
岁次乙巳,春和景明。塘表人家,田野绿水相依。门前翠苇,摇曳于晴空之下,姿态婀娜;窗外红花,竞放于丽日之中,绚烂夺目。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瑞气氤氲其间;碧荷绿稻,交相辉映。清风轻抚,陇亩之间,禾苗葱郁,尽显生机。庭园之内,静谧优美,且具优雅。时遇路人温和招呼,此乃质朴安然,令人见之忘俗。人间胜境,心醉神迷。自然元素与人工装饰的巧妙结合,感觉情景之真实,踏入这片宁静之地,仿佛时间都放慢了脚步,让人沉醉于这份温馨与舒适,让人心灵愉悦。其文明强村,积淀人文之精华,绘就秀美之画卷。
初春迎瑞彩,逞新屋逸韵,见高楼耸峙,直倚苍穹。雕梁画栋,彰巍峨之象,映日焕彩,气象雄浑。其窗牖开,纳祥瑞之气,如朝云之聚,千般变幻,盈满室宇;门户启,惠风和畅,迎面而来,旷达胸怀。门前,百花竞放,红英粉蕊,缤纷夺目。微风拂过,香气远逸,弥漫街巷闾里,沁人心脾。楼内雅阁,听雅曲抒缓,似高山流水,绵绵不绝。岁月悠悠,光阴流转,朝赏旭日,暮观彩霞,四季更迭,皆成胜景。屋舍鳞次栉比,温馨满溢,亦觉安适。斯村集天地之灵气,汇人间之和谐,实乃宜居之胜境。
沐尘山村,实乃岁月之遗珠,静卧于山水之间。其地山水相依,宛如天成画卷,天地灵秀咸聚于此,人文风华传承迄今。初入其村,如漫步桃源梦境。群山巍峨,连绵蜿蜒,林木繁茂,翠影婆娑,百鸟和鸣,恰似奏响自然乐章。潺潺溪流,穿村而过,水色清冽,倒映天光云影,润泽一方水土。村舍错落,古朴宁静,与山川相融。每至清晨,鸣鸟唤醒沉睡山村;黄昏之际,余晖洒金,为村落覆上柔纱。村人守望于此,春耕秋实,生活简约而富足。沐尘,非独自然风光旖旎,实乃历史文化之宝库。古老民俗,承载家族记忆,传承岁月故事。传统与现代交织、与新生共融,尽显独特之魅力。
乾坤浩浩,万象森罗。天桥飞渡,山川之胜,为天地之巨制,自然之华章。乡有奇景,每念及此,心潮澎湃,遂以文记之。余观崇山峻岭,巍峨磅礴,西接苍冥,东连浩宇,横亘大地,如巨龙蜿蜒,气势雄浑,不可方物。其间幽谷深邃,二山遥相对峙,仿若天设屏障,隔断通渠。至云雾缭绕之际,如轻纱漫舞,峭壁若隐若现,造化水流通畅,更添几分神秘险峻。当年云开雾散,阳光明媚,虹桥飞渡,横跨两山之间,气势恢宏,宛如天工巧成。架桥通渠,如神来之笔,点缀山川,使之顿生灵气。乾坤承蒙雨露恩泽,万物繁茂,百姓安居乐业,实乃天赐洪福。而天桥建成,渡槽引水,成历史画卷,惠及民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绩不可磨灭。
窑者,烧造之器,为华夏工艺之基,文明之要。自古肇始,历千载而不衰,传技艺于后世,载文化于器物。其兴也,关乎民生日用,亦为艺术之载体,见证朝代更迭,世态变迁。古窑遗址,静卧岁月长河之畔。芳草蔓生,轻抚残垣断壁,似在诉说往日喧嚣与繁华;碎瓷片瓦,散落在黄土山坡,在日光照耀下闪烁,况若映射当年釉彩的亮丽。抬眸远眺,遥想彼时窑火熊熊,匠人挥汗如雨,陶坯在手中流转成型,入窑烧制,那是一场泥土与火焰的奇妙交融。这般情景,岁月为墨,历史作纸,绘就华夏文明的深厚脉络。
大毛山,谓山川之胜景也。其拔地而起,雄踞一方,于天地间自成气象。余观此山,峰峦峻秀,直插云霄,云雾缭绕之际,仿若仙境。翠木葱茏,遮天蔽日,珍禽时鸣其间;清泉潺潺,蜿蜒而下,润泽一方。山无言,却默默历经岁月的兴衰荣辱。自鸿蒙初辟,它便静静伫立,见证朝代更迭、战火纷飞,亦目睹盛世繁华,民生安乐。大毛山一如既往,山花似锦,翠影岚光,古木幽泉,尽显自然之神秀。曾几何时,日寇侵华,战败投降,遣返回国,炮台残迹留存,诉说着昔日的动荡与苦难。时代变迁,曾经有企业承包开采,取山中石材,用于构筑广厦。大毛山的厚重,融入城市建筑的天际,为现代繁荣添砖加瓦。大毛山无疑是一处历史瑰宝,让人们深感其魅力,铭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敬畏,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