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国债市场,与西方国债市场的差距

金融专家李稻葵认为:在公共财政向公共金融转向上,国家应提供更多的国债。
他的依据是国家有雄厚的国资实力,三大电信运营商,六大国有银行,还有两桶油等央企。
以国有资产背书,财政发行更多国债是理所当然。
其实国债发行,在国内有足够大的消费市场。100多万亿的居民存款和银行,社保,商保的保值需求,理应充分发挥国债发行潜力。
但事实是:国债市场尚未完全成熟。
首先,对央行利率体系的扰动。央行行长潘功胜去年在陆家嘴金融论坛,提出以追踪短期利率来反映基准利率,并逐步废除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来定价信贷利率。
此表态的动机是什么?在于国债市场面向银行特定对象的时候,其资金追逐国债,进而压低国债利率。而银行从央行获得的货币利率成本高于国债利率。
怎么理解这一现象?源头资金利率高于二级市场利率,那么对央行的发行利率体系就会紊乱,因为进行不下去。
但是会实现利率预期,因为一旦国债利率逐步降低,央行的发行利率包括隔夜拆借利率,七天逆回购利率会逐步降低利率价格。因为他们对银行的资金变动是很敏感的。从而来响应国债利率的变动。
但一旦银行因为经营压力而购买国债成为趋势后,其利率是逐步下降的。这个问题就令央行的利率体系陷于被动。
所以大幅发行国债与僵化的利率定价体系相冲突。
其次国债市场存在流动性不足。国内的国债需求是有期限性,保值性的。他都有一定固定的保值需求,不像美债,日常的交易有足够活跃性。这样有助于保持美债利率的稳定。所以国内国债市场在于稳定,但是缺乏交易的活跃性,存在流动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