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婺诗联 |
09-11
加全塘村《八景诗》

剑南
1260
5
加全塘村《八景诗》
周光华
序
加全塘村,位于仙霞岭余脉丘陵与平川接壤地带,近邻武义江南岸,距婺州城二十里,隶属雅畈镇。彭村为村委所在地,由小窑上、金村、加全塘四个自然村组成。
彭村之民,姓氏有王、彭、章、叶、陈、徐、姜、郑、胡等。据《凤林松溪王氏宗谱》记载:王氏后裔云星,生于明朝万历乙巳年十一月十四日,自金东区江东镇上王村迁徙而来,卜筑安居,繁衍生息,为彭村王氏始祖,至今四百余年。彭村坐南朝北,村前麻稻畈随风碧浪,自东向西蔓延,连接天地生机。畈北“金盘龙”古村,曾为彭氏聚族之地,烟火袅袅间,沉淀人文底蕴。昔有双祠,各蕴匠心。王氏宗祠踞村中,砖木结构,三开间三进次第展开,雕梁画栋间流转着岁月的精气神,今改建为文化礼堂,文脉赓续不断。彭氏宗祠立于金盘龙古村,亦循三开间三进架构,白墙黛瓦,巍峨肃穆间,因年久失修而毁。彼时村中另有两幢厅堂,各为十八间,匠人之巧在形制间流转,藏着生活的细腻肌理。于今,村中钟灵敏秀,人才辈出,群英荟萃。后山绿阴葱茏,翠竹摇曳,果树盈枝。村东古窑遗址静静伫立,斑驳陶片间,仍然可见当年精湛工艺形象。2004年,被列为金华市文保点,以此守护着尘封已久的窑火与匠心。村周水塘星罗棋布,如散落的明镜,荡漾着天光云影,为村落增添灵动之韵;村西竹山头,密竹叠翠;村西北梯田层叠,春时新绿,微风带着清香。秋时稻浪翻起,金色的波浪,四季更迭间,一派乡村生态之美景。今时彭村,别墅错落有致、风格典雅自然。宅畔绿树成阴、花香四溢,构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让乡村焕发出新生活力与蓬勃朝气。
金村,顾名思义,象征富贵,堆金积玉,富丽堂皇之意。其村坐落在凤凰山正中偏东,俗称凤凰形——凤首向北,两翼分峙东西,凤尾南舒。村民主姓有陈、潘、张、朱、严。据《杭畴陈氏宗谱》记载,陈氏十二世后裔廷玘,号富山,生于景泰乙亥年(1455年9月20日至1522年1月16日)。当初,其从义乌到金邑经商,以染布为业,途经此处,见蛇与雉鸡相斗。喟然叹曰:“此地龙凤呈祥,实乃风水宝地。”遂卜筑安宅,徙居于此,开枝散叶,为金村陈氏始祖,迄今550余年。陈氏居此,于村南乌龟山前挖靛青塘,以供染布之需。后生意日隆,财源广进,乃大兴土木,自北向南筑上金村、中金村、下金村。其间陈氏于当地开设典铺,建造起鳞次栉比、富丽堂皇的高楼,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后来遭兵患烧杀抢掠,家族由盛转衰,唯有中金村得以幸存。建国后,村前有田畈横亘、村后有后州垄绵延,春则禾苗铺绿,秋则稻浪飘香,村民勤耕致富,更添生机盎然。于今,村中花木葱茏,绿阴蔽宅,别墅罗列,阡陌交通,重见穿越百年的繁华,宛若明珠璀璨。
加全塘村,古曰加泉塘。其地蕴藏淡白陶土,质粘宜制陶,故龙窑错落,窑火炽盛,映彻晨昏,见证先民造物智慧。村周昔有塘三十余口,今存十八,云影飘动,碧波漾漾,既灌溉田园,又养育百姓,实为村之灵脉。村民姓氏有王、彭、方、徐等,各族和睦相处,繁衍生息,枝繁叶茂。据《凤林王氏宗谱》记载,王氏二十九世后裔文杰,自义乌徙居金华加泉塘,为王氏始祖,迄今二百余年。忆昔村貌:村东,田垄绵延,旁倚青山,春耕秋收,循时而作;村南“浴塘下”,沃野良田,稻浪翻金,饱含丰收之望;村西,梯田层叠,塘畔山麓有民居八户,称“殿窑上”,晨烟袅袅,满含烟火温情;村北,近上王金塘,塘边小山呈黛色,风拂林梢,摇曳成画卷。公元一九七零年,先父樟林任村书记,继制陶之业筑龙窑,为生产大队兴经济、惠民生。至一九九四年,事成业就,龙窑息火。山地承包于村民,推土种殖,续勤劳之章,焕发生机。今日加全塘村民,教子有方,苦读不缀,名校题榜,盛况逾昔。村民承先辈勤勉之志,凭智慧致富,村中别墅鳞次栉比;春则花木葱茏,夏则绿阴蔽日,秋则桂香盈巷,冬则松竹凝翠。塘映民居,既显生活殷实之貌,更彰生态和谐之韵。时见一派欣欣向荣、福寿安康景象。
小窑上村,毗邻武义江,近俟铜山,依山傍水,为金邑铜山周氏发祥地。周氏远溯后稷,至周文王乃定姓。北宋周敦颐后裔十九世周永金,于明末清初自鄞县大腰坳口村迁此,为周氏始祖,迄今380余年。永金公见铜山地越蕴藏陶土,且松林茂盛、薪柴充足,遂以制陶为业。他首建龙窑,初烧制缸、坛诸器,以解乡邻用具之需,“小窑上”村名,由此而来。据宗谱记载,族人承其志、拓其业,龙窑增至十八座。据传分布在徐店村、张麻车村、金村、彭村、加全塘村,王村、宅底山村。余凭借精湛工艺守业,依托水运畅通钱塘江流域之利,陶器远销各地,商舟往来不断,窑火终年不熄。族人诚信经营,家境渐趋富裕。至七世“悌”字辈时,族中兄弟达一百零八人。清代鼎盛时期,村中筑厅堂楼阁二十二幢,建三进式石柱石梁,巍峨壮观;宗祠一座,为村之文化地标,尽显名门望族。道光年间,因兵患侵袭,厅堂楼阁尽毁,周氏家业随之衰败,昔日盛景沦为过往。族人每念及此,无不倍感伤怀。直至九十年代,村民乘改革开放春风,重焕生机。或务工创业,或兴办特色农业,凭勤劳之手再度致富。于今的小窑上村,阡陌交通井然,高楼错落有致,别墅栉比鳞次;绿树环绕村落,鸟语伴着花香,空气清新宜人。傍晚时分,漫步田间水泥路,可尽感乡村宁静——清风拂面,村舍映衬晚霞,景致美如画卷。
小窑上村缸笆墙,以取彩陶片为材,经烈火淬炼而成,喻周氏族人经岁月磨砺仍坚韧不屈之品格。墙映晚照如披锦绣,是生活暖意的流露,象征家族聚居的温馨和睦。片片连天承雨露、层层接地傲风霜,既显建筑之坚固,更暗喻家族根基深植乡土,能抵御世事风雨、绵延不绝。慈亲筑墙盖楼,是守护家园的心意,象征长辈对家族的责任与担当;游子见墙惊如瑰宝、改容相敬,墙成了乡愁的寄托,是连接家族过往与当下的纽带。红蓝相间、晶莹璀璨的墙身,非寻常建筑可比,恰如周氏独特的家族文化,历经时光沉淀仍熠熠生辉,成为族人身份认同与精神归属的象征。
铜山双峰峙立、融雪晴翠,喻周氏家族如群山般稳重可靠,历经岁月仍生机盎然;清芬远溢、夕照映霞,是自然之美,更象征家族风气清正、声名远扬。牧者隐于绿野、身影动于苍峦,似无路却有途,暗喻人生虽有迷茫,然秉持初心便能寻得方向,恰如周氏族人在迁徙与发展中,虽历波折仍能觅得安居之所。牧童跨牛横笛、晚伴花香而归,是田园闲适之景,象征族人对平和生活的追求;耕读并举的民风,耕者盼丰稔养家,是务实担当的体现,耕读勤学报国,是崇文重道的传承。二者相融,既显家族对生存之本的坚守,更藏对精神品格的锤炼,升平农耕之乐,实为家族和谐兴盛、世代安康的象征。
西畈良田桑竹环绕、屋舍俨然,是安居乐业的根基,象征周氏扎根乡土、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平畴隔草塘、野色映书窗,清幽景致,暗喻族人在劳作之余,亦不忘追求精神文明,宁静与富足,体现“耕读传家”的理念。谷鸟啼春唤农事,是时序更迭的信号,象征家族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生存智慧。村民闻鸡起舞、晨耕晚归,辛劳不辍的身影,是家族勤勉务实精神的写照;塘内水灌溉、陇上烟栽培,自然与人力相融,喻族人敬畏自然、因地制宜,方能收获成果。秋日稻穗飘香、阖家享丰年,不仅是物质丰收的喜悦,更象征家族代代相传的勤劳品质,终能换来家族的兴旺发达,西畈的每一亩土地,皆承载着周氏的希望与传承。
小窑上村有周氏宗祠,坐北朝南。龙鳞黛瓦,青砖粉壁,错落马头墙,尽显婺派建筑之韵。门庭宏敞,呈八字形,气象巍峨。庭侧四根栓马桩,桩首雕龙凤珠雀,工艺雄浑。昔有一对石鼓,毁于文革,唯存遗憾。两侧厢房即戏房,入门见戏台,台前及两侧设天井,天井旁为廊道,上构观戏楼台,连于厢房。戏台顶列方形画格,前后各四,两侧各二,中顶为大格,构巧画精。台前双石柱,飞檐斗拱,雕刻人物花鸟,栩栩如生。二进中堂三开间,明间八柱抬梁,次间十柱穿斗,十八根石柱下承方础。石斗拱月梁,古朴雄浑,肃然可观。前中八斗拱雕狮滚绣球、龙凤呈祥、花草飞鸟,尽显鬼斧神工。过天井入后堂,壁悬先贤德泽、忠孝遗训,乃家族精神所系。溯其源,始祖功昭;观其后,嗣辈英集。今宗祠巍然,兼具建筑之美与宗族之魂。虽经风雨,风姿不减,使后嗣怀先祖、感族运、悟传承之重。
彭村揽胜
路畔荷花映日红,村前庄稼绿葱葱。
山环翠竹凝清露,门傍澄塘照碧空。
胜地兴贤承祖德,群英报国继家风。
今时别墅融新景,漫步桃源在画中。
金村风光
客路居然兆凤凰,盘龙宝地自呈祥。
染缸化作繁华苑,典铺翻成富贵堂。
战伐仅存中宅舍,耕桑复起故村昌。
而今花木环新墅,五百流年焕彩光。
加全塘村
宝地埋金陶土旺,龙窑焰火透晨光。
儿孙耕读千秋盛,邻里和谐百代昌。
固本洪基兴庶业,新居别墅沐朝阳。
常年美景融生态,福寿康宁岁月长。
古婺窑火
龙蟠窑火铸神工,釉彩盘云下碧空。
盐罐纹花添绚烂,茶壶背水斗玲珑。
还闻祖道千人渡,已见征商万里通。
静听棹歌船载月,遥看樯影客乘风。
缸笆砌墙
雅宜色彩绘熙功,火制陶胚晚照红。
片片连天承雨露,层层接地傲霜风。
慈亲度日新楼盖,游子忘年古巷通。
目极瑰奇难再得,心驰璀璨与谁同。
铜山牧唱
岚翠清芬夕照斜,铜山脚下映青纱。
身藏绿野疑无路,影动苍峦似有槎。
但见骑牛横笛景,何妨钓月晚香花。
升平喜望农耕乐,丰稔还看逸士家。
西畈耕耘
村南一畈尽良田,谷鸟啼春稼穑天。
黄犊躬耕晨起早,老农手种夜归眠。
流金灌溉溪头雨,向暮栽培陇上烟。
劳作殷勤神化物,稻香炊晚乐丰年。
周氏宗祠
青砖黛瓦沐朝阳,周氏宗祠气宇昂。
八字门庭含瑞彩,四桩景物蕴祥光。
飞檐展翅冲霄汉,斗拱容身挺栋梁。
遗训高悬承孝德,家声世代共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