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在线 | 0579观影团 |
2010-07-25
香港文艺旗帜张之亮

法国情怀
2944
1
文/宋子文
纵观香港电影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张之亮完全可以称之为一个异类,更是一个可在史册上书写下整整一个章节的传奇。在商业类型片泛滥的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初,他接连以《飞越黄昏》与《笼民》横扫金像奖,创造了文艺片的神话,不仅为当时百花齐放的香港电影业增添了一股浓郁的醒思力量,更为华语电影的一个时代铸就了标志性的丰碑。他的电影,以情见长,却不刻意矫情,总能在平淡之中挖掘到最具震撼力的情感基因,让人难以释怀,而且还以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给人以最隽永的感动。人们常说,张之亮也许不擅长打造出一部能在短期内创造票房纪录的商业片,但却永远能带给影迷们以一系列不受时代局限、最富生命力的经典电影。
张之亮并非学编导出身,入行经历算是周折。1983年,他投身无线张之亮电视台第十期艺员训练班,学的可是表演,同期的同学就有着刘德华、梁家辉、吴家丽、黄耀明、徐锦江这些后来名声大振的当红艺人。但张之亮却执着于幕后,当年就转入了大片场做起了制片,接连参与制作了《少爷威威》、《上天救命》等小成本商业片。
厚积薄发,几年的片场经验激发了张之亮的创作决心,初执导筒就确立声名,给人以惊喜。1986年,他所执导的《中国最后一个太监》获得了第八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和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奖的提名,虽然最终没有折桂,但这已是香港电影辉煌年代时颇受瞩目的成绩,对于一个新导演尤其不易。这部影片走的是奇人、奇事、奇情的猎奇路线,技术上无甚长处,但在个人情感的挖掘上还是显现出了独到之处,这也注定了这一版原本是追拟李翰祥式的宫廷奇趣风格的电影未能从流,更加强调了张之亮的个人色彩,所以这一部当年香港电影界的大黑马意外开启了张之亮的电影征程。
在1988年组建了梦工厂与影幻公司后,张之亮以导演、监制的合一身份取得了更大程度上的自主创作权,所以便放开手脚去创作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次年,《飞跃黄昏》问世香港影坛,立马掀起了一股属于张之亮个人的文艺风潮,影片不仅摘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重头奖项,一鸣惊人。
张之亮的电影,一贯是以情为主,以细腻的手法及深邃的情感观念创造出最能打动观众的影像,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艺片,绝不生涩、小众。《飞跃黄昏》讲述的是母女之间的情感与老龄人群的个人情感,这些情感均在新的时代里被社会冷落,同样也难以求得认同。影片陈列的矛盾有很多,既有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也有不同的时代所造成的价值观矛盾,这恰恰就是即时香港千万家庭均遭遇的普遍问题,如何化解矛盾,如何能让社会给予问题人群更多的空间,是导演及观影人群急待寻找的出口,而张之亮则很温馨地选择了“情”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主人公们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下找到生命的希望。这部电影不煽情、不催泪,却打动了包括评论人及影迷在内的所有人,带来了一种破除传统叙事的新力量,为表现社会问题的文艺片找到了与大众紧密关联的新渠道。之所以香港电影金像奖给予其隆重的表彰,也是基于张之亮这非凡的创作贡献,自此,一个属于张之亮自己的文艺时代被正式开启了。
1990年的《玩命双雄》虽是商业题材,但却有着相当强的实践意义。张之亮把镜头对准了“特技人”这一边缘的团体,却不流俗将“特技”的成分放大,仍旧是在挖掘这些人的个人情感及生存状态,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在香港动作电影最辉煌的那些年,从来没人知道电影中那些惊险绝伦的飞车特技到底是怎么被实现的,这部影片给予了更深入的解读,影迷们最津津乐道的则是片中尚青涩着的新人周慧敏与吴大维,老牌实力女星缪骞人与冯宝宝,还有马上就要告别演员身份的大导演尔冬升。
1992年,是属于张之亮的功德年。他所执导的《笼民》再掀社会大热,不仅震动影坛,同样也震动了香港社会。影片描写了香港在拆迁改建旧房中的底层寄居户,以及大量无处安身立命的老弱孤寡们的现实生存状况,通过大量的写实影像还原了一个被社会冷落了的边缘地带,给予社会矛盾以强烈的揭示。该片在当代是难能可贵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电影和香港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次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的最经典影片的行列,并成为当代文艺电影最有分量的范本之一。由此,张之亮再此众望所归地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编剧奖,并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最佳导演的殊荣,这不仅在香港商业电影横行的当年,即便是前后历数华语电影的近三十年来都算得上是个不小的奇迹。张之亮,已经开始以最沉稳、最扎实的方式书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在香港影坛插上了一面显耀的文艺大旗。同年,《笼民》更再接再厉陆续获得亚太电影节最佳电影,新加坡国际电影评委会大奖,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93年,张之亮以执导《抢钱夫妻》为契机,创建了森信娱乐发展有限公司,尝试低成本实验电影的制作。他监制并执导了由大陆、港台导演分集导演的集锦片《背靠背、脸对脸》、《火狐》、《沙甸鱼杀人事件》、《暗夜枪声》等森信系列片作品。1994年更凭借《背靠背 、脸对脸》获第一届珠海、海峡两岸香港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等多项荣誉。
1996年,历时数年的周折,张之亮以情感力作《自梳》卷土重来,再度以话题性的创作震动华语影坛。影片以女性角度阐述了旧时代“自梳女”们的不幸遭遇,并大胆地表现了女同性恋的情感生成,这一石在当年激起了千层浪,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赞誉声与非议声皆有之,张之亮也随即被舆论推向了一个风口浪尖的境地。时代,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命运,在那个处处在喊女权却处处都无女权可言的年头,保守派的卫道者们往往都会用尽口水淹没掉一部优异的文艺作品。《自梳》是优秀的,张之亮展现了自己最成熟、最稳健的创作火候,但影片却因别种原因无缘更多荣誉,这在华语影坛的近十几年来一直都被推举为最具分量的“遗珠”作品。
渐成宗师的张之亮,虽然在九十年代末便削减了工作计划而蛰伏,但他所成就的香港式的文艺观却一直都富有生命力。在香港电影最黄金的年代,他与徐克并肩,成为香港电影的两个旗帜性的人物之一,所以才一直都有人称港片业“文有张、武有徐”,已然为他所创造了文艺片辉煌给予了概观论定。2004年初,梅艳芳的病逝又让人寻觅起了张之亮,之前与梅艳芳所合作的悬疑电影《慌心假期》又成了坊间大热,而这一时候香港电影的严重滑坡阻碍了张之亮的创作,只好在随后的几年里与徐克等一代宗师出走内地。
张之亮在内地的电影创作仍算平稳,先是以古装战争大片《墨攻》打出重拳,随后再以温情的《车票》留给影迷以一段美好的影像记忆。此时的他,虽说在商海中挣扎,却仍旧未改变自己的本色,仍旧在电影创作中寻求更多的社会命题。诸如在《墨攻》中,他将战争反溯向政治体制,向当权阶层提出了质疑,给予了底层小人物们以更多的表述机会,而且还重头地给出结论,势力虽有强弱之分,但所有的战争却均为不义之行,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义举。这种创作观让影片未能流俗,也未能仅仅成为偶像们的孤胆英雄秀,反而是融入了很多哲学的醒思意味。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张之亮能以自我风格而独行于世,并自成宗派,形成气候。而在内地电影空前繁荣的当下,张之亮仍旧在坚守信念,等待着再一次攀上高峰、引领潮头的机遇。事实上,无数的影迷也都在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期待着张之亮能把自己的大众文艺情怀播种给正在商业大潮中形成漩涡的内地电影业,再度展开这面驰骋二十多年不倒的文艺大旗。
纵观香港电影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张之亮完全可以称之为一个异类,更是一个可在史册上书写下整整一个章节的传奇。在商业类型片泛滥的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初,他接连以《飞越黄昏》与《笼民》横扫金像奖,创造了文艺片的神话,不仅为当时百花齐放的香港电影业增添了一股浓郁的醒思力量,更为华语电影的一个时代铸就了标志性的丰碑。他的电影,以情见长,却不刻意矫情,总能在平淡之中挖掘到最具震撼力的情感基因,让人难以释怀,而且还以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给人以最隽永的感动。人们常说,张之亮也许不擅长打造出一部能在短期内创造票房纪录的商业片,但却永远能带给影迷们以一系列不受时代局限、最富生命力的经典电影。
张之亮并非学编导出身,入行经历算是周折。1983年,他投身无线张之亮电视台第十期艺员训练班,学的可是表演,同期的同学就有着刘德华、梁家辉、吴家丽、黄耀明、徐锦江这些后来名声大振的当红艺人。但张之亮却执着于幕后,当年就转入了大片场做起了制片,接连参与制作了《少爷威威》、《上天救命》等小成本商业片。
厚积薄发,几年的片场经验激发了张之亮的创作决心,初执导筒就确立声名,给人以惊喜。1986年,他所执导的《中国最后一个太监》获得了第八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和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奖的提名,虽然最终没有折桂,但这已是香港电影辉煌年代时颇受瞩目的成绩,对于一个新导演尤其不易。这部影片走的是奇人、奇事、奇情的猎奇路线,技术上无甚长处,但在个人情感的挖掘上还是显现出了独到之处,这也注定了这一版原本是追拟李翰祥式的宫廷奇趣风格的电影未能从流,更加强调了张之亮的个人色彩,所以这一部当年香港电影界的大黑马意外开启了张之亮的电影征程。
在1988年组建了梦工厂与影幻公司后,张之亮以导演、监制的合一身份取得了更大程度上的自主创作权,所以便放开手脚去创作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次年,《飞跃黄昏》问世香港影坛,立马掀起了一股属于张之亮个人的文艺风潮,影片不仅摘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重头奖项,一鸣惊人。
张之亮的电影,一贯是以情为主,以细腻的手法及深邃的情感观念创造出最能打动观众的影像,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艺片,绝不生涩、小众。《飞跃黄昏》讲述的是母女之间的情感与老龄人群的个人情感,这些情感均在新的时代里被社会冷落,同样也难以求得认同。影片陈列的矛盾有很多,既有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矛盾,也有不同的时代所造成的价值观矛盾,这恰恰就是即时香港千万家庭均遭遇的普遍问题,如何化解矛盾,如何能让社会给予问题人群更多的空间,是导演及观影人群急待寻找的出口,而张之亮则很温馨地选择了“情”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主人公们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下找到生命的希望。这部电影不煽情、不催泪,却打动了包括评论人及影迷在内的所有人,带来了一种破除传统叙事的新力量,为表现社会问题的文艺片找到了与大众紧密关联的新渠道。之所以香港电影金像奖给予其隆重的表彰,也是基于张之亮这非凡的创作贡献,自此,一个属于张之亮自己的文艺时代被正式开启了。
1990年的《玩命双雄》虽是商业题材,但却有着相当强的实践意义。张之亮把镜头对准了“特技人”这一边缘的团体,却不流俗将“特技”的成分放大,仍旧是在挖掘这些人的个人情感及生存状态,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在香港动作电影最辉煌的那些年,从来没人知道电影中那些惊险绝伦的飞车特技到底是怎么被实现的,这部影片给予了更深入的解读,影迷们最津津乐道的则是片中尚青涩着的新人周慧敏与吴大维,老牌实力女星缪骞人与冯宝宝,还有马上就要告别演员身份的大导演尔冬升。
1992年,是属于张之亮的功德年。他所执导的《笼民》再掀社会大热,不仅震动影坛,同样也震动了香港社会。影片描写了香港在拆迁改建旧房中的底层寄居户,以及大量无处安身立命的老弱孤寡们的现实生存状况,通过大量的写实影像还原了一个被社会冷落了的边缘地带,给予社会矛盾以强烈的揭示。该片在当代是难能可贵的现实主义作品,在中国电影和香港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次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的最经典影片的行列,并成为当代文艺电影最有分量的范本之一。由此,张之亮再此众望所归地斩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编剧奖,并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最佳导演的殊荣,这不仅在香港商业电影横行的当年,即便是前后历数华语电影的近三十年来都算得上是个不小的奇迹。张之亮,已经开始以最沉稳、最扎实的方式书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在香港影坛插上了一面显耀的文艺大旗。同年,《笼民》更再接再厉陆续获得亚太电影节最佳电影,新加坡国际电影评委会大奖,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93年,张之亮以执导《抢钱夫妻》为契机,创建了森信娱乐发展有限公司,尝试低成本实验电影的制作。他监制并执导了由大陆、港台导演分集导演的集锦片《背靠背、脸对脸》、《火狐》、《沙甸鱼杀人事件》、《暗夜枪声》等森信系列片作品。1994年更凭借《背靠背 、脸对脸》获第一届珠海、海峡两岸香港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等多项荣誉。
1996年,历时数年的周折,张之亮以情感力作《自梳》卷土重来,再度以话题性的创作震动华语影坛。影片以女性角度阐述了旧时代“自梳女”们的不幸遭遇,并大胆地表现了女同性恋的情感生成,这一石在当年激起了千层浪,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赞誉声与非议声皆有之,张之亮也随即被舆论推向了一个风口浪尖的境地。时代,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命运,在那个处处在喊女权却处处都无女权可言的年头,保守派的卫道者们往往都会用尽口水淹没掉一部优异的文艺作品。《自梳》是优秀的,张之亮展现了自己最成熟、最稳健的创作火候,但影片却因别种原因无缘更多荣誉,这在华语影坛的近十几年来一直都被推举为最具分量的“遗珠”作品。
渐成宗师的张之亮,虽然在九十年代末便削减了工作计划而蛰伏,但他所成就的香港式的文艺观却一直都富有生命力。在香港电影最黄金的年代,他与徐克并肩,成为香港电影的两个旗帜性的人物之一,所以才一直都有人称港片业“文有张、武有徐”,已然为他所创造了文艺片辉煌给予了概观论定。2004年初,梅艳芳的病逝又让人寻觅起了张之亮,之前与梅艳芳所合作的悬疑电影《慌心假期》又成了坊间大热,而这一时候香港电影的严重滑坡阻碍了张之亮的创作,只好在随后的几年里与徐克等一代宗师出走内地。
张之亮在内地的电影创作仍算平稳,先是以古装战争大片《墨攻》打出重拳,随后再以温情的《车票》留给影迷以一段美好的影像记忆。此时的他,虽说在商海中挣扎,却仍旧未改变自己的本色,仍旧在电影创作中寻求更多的社会命题。诸如在《墨攻》中,他将战争反溯向政治体制,向当权阶层提出了质疑,给予了底层小人物们以更多的表述机会,而且还重头地给出结论,势力虽有强弱之分,但所有的战争却均为不义之行,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义举。这种创作观让影片未能流俗,也未能仅仅成为偶像们的孤胆英雄秀,反而是融入了很多哲学的醒思意味。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张之亮能以自我风格而独行于世,并自成宗派,形成气候。而在内地电影空前繁荣的当下,张之亮仍旧在坚守信念,等待着再一次攀上高峰、引领潮头的机遇。事实上,无数的影迷也都在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期待着张之亮能把自己的大众文艺情怀播种给正在商业大潮中形成漩涡的内地电影业,再度展开这面驰骋二十多年不倒的文艺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