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孤儿”

深山里的“孤儿”
“巴比!巴比!”在这距离兰溪市区50多公里的深山处,孩子们呼唤巴比的声音立刻在山谷间回荡,格外清脆悠扬。 巴比是兰溪市柏社乡下陈中心小学一(1)班学生人人喜爱的“洋娃娃”。一到下课时间,孩子们都喜欢找巴比玩儿。“巴比喜欢和我们捉迷藏!”“巴比最会跳绳了!”“巴比跑步很厉害,还能超过老师!”“巴比不会背书,我们教他;我不会的字,巴比教我”……相处了几个月,淳朴的山里孩子对这个拥有浅黑色皮肤和浓黑小卷发的中非混血小男孩的好奇渐渐淡去,积攒起来的则是相互间浓浓的友情。
山风很大,吹得人有些禁不住。山里的孩子们找到了和他们捉迷藏的巴比,又游戏起来。在下陈中心小学的小操场上,孩子们都快乐地活动开来,天真的脸庞上是无忧无虑的笑。运动带来的热量似乎也温暖着一旁的大人。
“2012年9月3日,我们已经开学。胡联村的一位老人带着巴比来找我,说孩子想上学。她说巴比的爸爸是多哥人,妈妈是中国人,生下巴比后不知去向。”下陈中心小学校长蒋志明告诉记者,“两年前,在义乌做生意失败的巴比爸爸回国了,至今渺无音讯。一直没有任何身份的巴比便由这位老人家照管。”
盛美珠老人今年58岁,儿子媳妇在外打工,家中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原本以为只是帮着照看一两个月,没成想巴比爸爸就不回来了。”巴比爸爸的电话打不通后,盛美珠只好安下心来将巴比当小孙子养,将巴比送到了村里的幼儿园。“我想收养他,可是民政局的人说他没户口、没身份,办不来。孩子该上小学了,去了好几所学校都说孩子没户口,没法收。开学了,巴比拉着我问‘奶奶,为什么别人上学我不能上,我也想上学’。”盛美珠说到这,眼眶湿了。她转过头感激地看了看蒋志明,说:“学校对巴比真好,老师、同学都很照顾他。”
每天,盛美珠都在村里的加工厂里车被子,赚钱补贴家用。“每个周末巴比回家,都会跟着我去厂里,帮我捡线头。他还说,长大了要孝敬奶奶。”懂事的巴比和善良的盛美珠现在相依为命。每每有村民对着盛美珠说:“你这么老了怎么养他,把他带到大城市里扔了,肯定有人捡去。”“这怎么行,这怎么行。”老人对着自己说道。
胡联村离学校有五六公里的山路,下陈中心小学不仅无条件收下了这名没有中国国籍和户口的学生,还免费让巴比住在了学校宿舍里。“当时我向教育局汇报了此事。局里很快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复:‘先无条件地让孩子入学,以后再与民政部门联系,落实巴比的户口问题’。”蒋志明说:“我们按照局里要求安排好他的学习、生活,并设法让师生们接受他。而实际上,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巴比,大家都非常乐意去关心和帮助他。”
下陈中心小学有个春蕾班,这个虚拟班级里的25名成员享受着上海一名企业家每年给予的伙食补贴。这个学期,蒋志明将一个空出来的名额给了巴比,让他每天中午都能吃上免费的营养午餐。山区气候寒热,前些天,兰溪市教育局妇委会捐资3万余元,专门购买了衣服、手套、袜子、棉被垫等保暖及生活用品送到学校,给孩子们特别是巴比送上了浓浓的暖意。
“童真是我的好朋友,我有很多好朋友。”说着标准普通话的巴比除了外表是非洲人模样,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他更是一名地道的中国孩子。“巴比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在大家的关爱下,他每天都很开心,每次得到表扬后,他总会自得地说着‘我巴比……’,那个模样相当可爱。”班主任金亚斌笑言。
采访后记: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群善良的中国人和一个中非混血儿之间的故事。故事中,有背叛、悲伤和离别,更有同情、友爱和付出。不幸的小巴比又是何其的幸运,失去父母亲的爱,他得到了中国奶奶、老师、同学们乃至社会的爱。
在我国的不断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稳定的家庭结构在不断受到冲击,像巴比这样无户口的非婚生孩子不在少数。没有户口就不能上学,没有身份就不能被收养。这样的所谓的规定,在这些急切需要救助、孤苦无依的孩子面前,显得那样的滑稽和可恨。那些曾经因此拒绝过巴比们的学校的校长,那些不作为的某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不是应该叩问下自己,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按当下最时髦的话说,“您是传递负能量还是正能量”?
向兰溪市教育局和下陈中心小学致敬!“无条件让孩子入学”温暖了我们的这个冬季。
